《恩语》- 北堂网刊

搜索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搜索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Tag 2023-09

ChatGPT、新媒體、宣教與你我何干?

2023年 9月 发表日期: 9/2023 作者:安平牧师  ChatGPT、新媒體、宣教與你我何干? 转载自《欧洲校園事工通訊》  Vol. 49.2 (2023年8月31日) 安平牧师 過去十多年來,我一直專注在新媒體事工和網路宣教的開展和推動。坦白講,對於大多數教會而言,網絡新媒體只是錦上添花,且不說還有很多保持負面印象。直到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從武漢到世界各地,人們逐漸意識到恢復實體聚會可能遙遙無期,網絡宣教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三年過去,教會對新媒體和網絡宣教有了一些認識和體驗,其中一些成為發展的契機,線上線下有效結合,相得益彰,甚至有些教會實現逆勢增長。但有些淺嘗則止,隨著實體聚會的逐漸恢復,對網絡宣教的熱情也逐漸冷淡。如果是這樣,那就白白地浪費了這場疫情! 這場疫情帶來的改變,其實是對未來社會和生活的快進和預演,也加速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未來10年更多顛覆性新科技會層出不窮,大量進入日常生活場景,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將帶來更大更深刻的影響,教會和宣教也不例外。2022年年底似乎「橫空出世」的ChatGPT所帶來的震撼就是一個例子。在我看來,新媒體最大的意義在於:宣教不再是少數人的呼召和工作,而「人人宣教」成為可能和必須,教會和基督徒也因此可以更好地踐行主的大使命! 關於第四次工業革命 18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蒸汽機為基礎的機械化革命;19-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用電力能源為大量生產提供動力與支持,也讓機器生產機器的目標實現;20世紀後半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以電腦和網絡為基礎的知識信息革命;而從21世紀前期就已經開始尚在進行中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則以各種新興科技的突破為特徵,如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虛擬現實和生物科技等等。同時也被描述成各種科技的融合,可以簡稱為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超連接革命。所以,ChatGPT絕非橫空出世,卻是一個大家可以更直觀感受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變化的標誌和開始。而對新媒體而言,大概在10多年前就可以體會這種衝擊和感受。 顛覆傳播模式的新媒體 2011年7月發生的溫州動車追尾事件,是讓新媒體可以正式稱為新媒體的標誌性事件。在事件發生之後,所有新聞報道採用的第一個消息,都是來自出事動車里的一位乘客。他用智能手機拍了一張照片,配上簡短的文字說明,透過他的微博發了出去。沒有一家媒體能夠比他更快、更及時、更身臨其境地報道這件事,這是對傳統大眾傳播模式的顛覆。 傳播者和接收信息的角色定位和相互關係發生了轉變,傳播者由過去組織化媒體工作者、記者等專業人士和機構,擴展至每一個人,可謂「人人皆媒體」。傳播的信息由經過控管審核的主流意見,發展為豐富多樣、五花八門,同時又非常的個人化、個性化,而且是先發再審。傳播媒介平台也更加多元,從微博到微信,再到今天的抖音短視頻。新媒體是前所未有的傳播,使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傳播類型完美融合,對社會議題、政治、思想觀念都產生重大的影響。對基督教的傳播、教會宣教,也是如此。其中最大的改變,不在於使教會有了平台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而更是使「人人宣教」成為可能和必須。 從代表宣教到人人宣教  主的大使命是給每個基督徒的,但是過去因為很多方面的限制,宣教往往只是少數人的事。甚至現在,當我們提到宣教,往往是指由教會派出宣教士到某個地方或者領域去,代表大家來宣教,而絕大部份信徒能夠參與的大都只是支持和代禱。但在網絡時代,特別是進入新媒體時代,「人人宣教」成為可能。 新媒體具有強大的整合功能。用戶所有的媒體需求,不管是收聽收看、閱讀分享、搜索互動,都可以在一個界面上完成。新媒體也是強大的門戶,各種信息資源的入口。我們透過朋友圈來瞭解遠處和近處的人,感知這個世界。同樣道理,別人也透過朋友圈來瞭解我們的生活和信仰,瞭解我們的信仰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塑造和改變。我們的朋友圈,和別人一樣曬美景美食、養生雞湯,還是清一色的聖經經文?甚至還有反智的陰謀論?無論有意還是無意,無論是好是壞,你我的朋友圈就是見證,就是傳播,就是宣教。 新媒體把巨大的禾場放在我們面前。我們有大學同學群、中學同學群、小學同學群、親友群,裡面都會有福音未得之民,而且都和我們有關係,朋友圈就是我們最大的禾場!新媒體也給我們提供了最便利、最有效、最能跟人接觸和連結的工具。 新媒體把宣教的門檻大大降低,但是信徒的宣教使命感卻需要相應地大大提升。宣教就是我們的使命,新媒體使我們不能推諉,也沒有藉口不參與宣教。 需要宣教士的精神 講到新媒體宣教,通常會簡單以為:只要在朋友圈發發經文或者轉發文章而已。當然這很重要,但這只是第一步。用宣教的高度來看,每個時代、每位宣教士、每個領域所需要的態度和裝備都是一樣的。 宣教要過語言關。我們熟悉網絡語言嗎?熟悉微信、抖音的網絡語言嗎?這可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即便是抖音和快手,語言也不盡相同。我們願意花時間去學嗎?新媒體宣教似乎很簡單、很容易,但是想要做得好,一樣很難。 宣教要過文化認同關。當年到中國的西方宣教士穿漢服可以,但是梳辮子這一關,很多人就過不去。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盲點和局限,都需要我們去認識和突破。今天,很多基督徒都不屑於網絡文化、新媒體的淺薄碎片,也覺得它佔據我們太多時間,或者討厭新媒體上的嘈雜混亂。但這是否就代表我們可以輕視網絡文化,不去用宣教士的精神,去認真看待新媒體宣教呢?新媒體上這樣的嘈雜混亂,是否就是因為沒人真正在這片土地上深耕、扎根、耐心等候生命的成長呢? 宣教要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宣教是每個基督徒的使命。當我們成為基督徒時,就已經領受了這個使命和托付。而如今,新媒體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實踐平台。即便我們仍然把傳統的宣教定義為「宣教」,但在新媒體的宣教活動,可以成為我們最好的訓練和裝備,最直接和深刻的宣教體驗,從而成為有宣教意識,有宣教使命感的門徒。宣教要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當未信者和基督徒交往,看到基督徒和他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為同樣的問題掙扎,也看到基督徒並非不食人間煙火,離群索居。而信仰的實質,往往就是從基督徒面臨同樣的問題所做出不一樣的反應中表現出來的。朋友圈是最直觀、最典型的呈現。 如果教會要成為宣教的教會,僅僅差遣、打發宣教士出去是不夠的,更要成為宣教使命型的教會。在宣教使命型教會裡,弟兄姐妹們遵行神藉著聖經所吩咐的使命和生活方式。而教會為了神的榮耀,留意地按照神定規的方式,完成神交托的大使命。宣教,不能只是教會活動的一部份或小部份人的活動;宣教,要成為信徒的生活方式,教會,也理當成為人人宣教的教會。 作者简介:安平,美國普世佳音新媒體傳播機構執行主任、宣教牧師。2001年開始福音廣播事奉,2013年加入普世佳音,專注新媒體事工的開展、推動和研究。2018年與海外校園聯合推出《網絡宣教課程》,2021年在良友聖經學院錄制播出《新媒體宣教》(2021)課程。

我的受洗見證 (曾放珍)

2023年 9月 发表日期: 9/2023 作者:曾放珍   弟兄姐妹們,主內平安!         我來自大陸。今天懷著無比感恩的心與大家分享我信主的經歷,感謝耶穌基督對我和我先生的救贖。       退休前我是一名中學英語教師,我先生在同一所學校教美術。當時在我看來,靠著我們自身的努力,把事業做好,把孩子培養好,夫妻互敬互愛,家庭和睦,將來退休時就可過上舒適,幸福的生活。因此,在職35年,我把主要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幾乎沒有參加與教學無關的任何校外活動,對基督教會更無涉足。我的敬業愛崗和教學上取得的突出成績得到師生的好評,領導的認可,先後獲得諸多表彰和獎勵。我先生在繪畫專業上也筆耕不輟,作品在各級畫展中屢屢獲獎,2018年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我女兒也很上進,大學畢業後繼續赴美深造,畢業後找到心儀的工作,與一名陽光帥氣的美國青年結了婚,買了房。在許多人眼裡,我們家是事業、家庭雙豐收的典範。         2020年7月,當國內疫情比較平穩,我先生準備辦理退休,我們準備來美與女兒女婿團聚時,我先生的身體卻亮起了紅燈,到市級醫院檢查被診斷為鼻咽癌局部晚期。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我們驚恐萬分,不知所措。後來在我一個學生的建議下,我先生入院接受治療。化療過程艱辛而又漫長,他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疼痛,還要承受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尤其是在市級醫院經過一個多月兩個療程的化療後,又轉到省腫瘤醫院醫治之初,他的心情變得非常糟糕,脾氣也大變樣,有時還莫名發火,抗拒治療。作為當時唯一陪伴在他身邊的親人,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又無能為力,只能偷偷地嘆息、流淚。考慮到女兒遠在美國,我父母年歲高,我先生的哥哥、姐姐也在國外或外省等原因,我們對所有親朋好友及同事隱瞞了我先生患惡疾這事。治療過程中的一切事情都是自己悄悄地做、去承受。就在我夫妻倆跌入人生最低谷,感到無比絕望和無助之時,我們的一位老同事和一位老鄉(他們都是基督徒)領一位牧師前來看望我們,給我們傳福音。他們為我先生禱告並教我們如何同心禱告。我們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和深深的感動,感到黑暗中又見到了光明和希望。從此,我每天拉著我先生一起向神禱告,就像兒女對父親的訴說,把心中的憂愁、痛苦和期盼告訴主,求祂賜給我們信心和力量,使我們剛強。非常奇妙的是,我先生的心情平和了許多,心態變得積極、樂觀,胃口也越來越好。看到他的變化,我感到十分寬慰,壓在心頭的重擔也卸下來了。在神的眷顧之下,我先生還遇到了醫朮精湛、醫德高尚的主治醫師和優秀團隊。在該醫院住院期間,我先生又接受了兩個療程的化療和35次的放療。他一直保持堅強,樂觀的態度,與醫生密切配合,治療取得明顯的效果,副作用比同類患者少很多。三個月後,他迎來了新生,平安出院。        感謝神的不離不棄,以祂豐盛的慈愛把我和我先生帶回神的國度,讓我先生在絕境中蒙恩蒙福,使我也感受到了神的大能和大愛。通過神對我先生的救贖這一奇妙之事,我認識到人真的很渺小,當我們想靠著自己的努力來獲得一切的時候,是沒有辦法經歷到上帝恩典的大能的。所以,我們回到家鄉後,欣然接受當地基督教會牧師和傳道的邀請,走進了教堂,參加了教會的各項活動。在兩年多裡,每逢聖誕節、感恩節、復活節等重大節日,我們都會與教會的弟兄姐妹一起同台演出,歌頌讚美主,在主裡與大家同長進、同歡樂。        今年五月三日,經過近三年的等待,我們終於如願以償來到亞特蘭大與女兒女婿團聚了。女兒告訴我們家附近有個走路可去的教堂,我們非常高興。五月六日,我們決定來教堂先探個究竟。當我們看到靜謐、別致、優雅的北堂時,立馬決定這就是我們心中期盼來亞特蘭大之後要參加的教會了。五月七日我們邁進神聖的北堂,參加了主日敬拜活動,然後在蒙恩屋參加了福音茶話會,後來加入了“使徒”團契和洗禮班的課程學習,還參加了“提前”團契和 “使徒”團契在主日敬拜的獻唱。        感謝神揀選我們,帶領我們來到美麗的北堂,讓我們成為北堂大家庭的成員,在異國他鄉感受到滿滿的關愛和喜樂!我們也感謝關心,幫助我們的每一位弟兄姐妹,特別感謝齊一仁牧師,陳濟祥長老,淑雯師母,劉雪芳主席,沈立弟兄,董干弟兄,周丹姐妹和姜丹姐妹等,他們對我們夫妻倆像親人一樣的支持和關照,使我們倍感溫暖。我們喜歡北堂牧師和長老們高水平的講道,喜歡陳濟祥老師循循善誘,深入簡出的教學模式,喜歡“使徒”團契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充滿愛心的聚會,也喜歡聽詩班弟兄姐妹的優美歌聲。        在北堂數月的學習和靈修,我更加明白了世人都是罪人,都會犯罪,只有相信主耶穌,依靠主耶穌並願意悔改才能被赦免並得永生。我知道我身上還有很多問題,就像安平牧師說的“under construction” (在施工中),但我願意把自己完全交托到主的手中,跟隨主,作主真正的兒女,與主親近,做主喜悅的事情,飢渴慕義,活出基督,榮耀主名。我願意接受洗禮,見證主的恩典! 作者简介:曾放珍

我的见证 (郑思京)

2023年 9月 发表日期: 9/2023 作者:郑思京 弟兄姐妹们,主内平安!                  我来自福建,是地道的客家人。我出生在大饥荒时代,成长于动乱的文革时期。我最早走进教堂是在大学时就读的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福州仓山区长安山脚下,郁郁葱葱的榕树林里有一组陈旧但别致的西式洋楼,那就是我们的校舍。后来同学告诉我,我们上课的地方原来是教堂,我们经常开会的地方叫做“礼拜堂”。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原来工作过的单位,在一所重点中学当了一名美术老师。也就在这个时候,学校调入一名女图书馆管理员,她姓范,出于礼貌,我叫她范老师,后来才知道她是一名基督徒。记得有一年圣诞节前夕,范老师邀请我去教堂唱歌。我以前就知道我们小县城有一座教堂,但从没有进去过,出于好奇我走进了小巷深处,有几分神秘的教堂。此后的五年里,每逢圣诞节我都会被邀请去教堂演唱赞美神的歌,期间也会跟教会的弟兄姐妹去乡下教堂参加活动。五年里,我先后演唱过《平安夜》、《主若是》、《感谢神》、《马槽歌》等经典赞美诗。正当我打算继续参加教会的活动时,有人提醒我,“你是教师,不适合参加宗教活动。”由于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教育,所以我动摇了。我把情况跟带领我走进教堂的范老师说明,她表示理解。临别时她送给我《圣经》、《荒漠甘泉》两本书作为纪念。我虽离开了教会,但神播下的种子深深地埋在我心里。我在家里经常唱赞美神、歌颂基督的歌曲,也常怀念在教堂里和弟兄姐妹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如果没有接下来发生的事,我可能就会与神擦肩而过,渐行渐远……           2020年春节刚过,我先后出现咽喉不适,耳鸣头痛等症状。由于疫情期间管控很严,直到七月才能去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鼻咽癌局部晚期。接下来,我先在市级医院接受了两个疗程的化疗,后来医生建议我转院。我跟太太商量后决定转至福建省肿瘤医院继续治疗。           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天,我们心情非常沉重,在心里呼救:“谁能帮我?”          按中国人的习惯,办事必定先找熟人,于是我们便到处打听该医院有没有熟悉的医生,这一打听使我们的心情立即转忧为喜!原来,当年领我去教堂献唱的范老师的儿媳妇就在这家医院工作,而且还是给我治病的医疗团队的成员,她高中时居然还是我太太的学生!现在回想起来,上帝始终没有把我这个罪人忘记,以这种方式把我带回家!          在医院治疗的三个多月里,范老师正好也在福州带孙子,她多次来医院看望我们,给我们关心鼓励,还请当地的牧师给我们传福音,教我们祷告。感动感恩之余,我们学会了祷告,并开始阅读《圣经》。就这样在主耶稣的护佑及弟兄姐妹们的鼓励下,我战胜了病魔,三个多月后平安出院。我们回到小县城后,教会的郑牧师与部分弟兄姐妹又第一时间来我家探望。我出院的时候恰逢圣诞前夕,我不顾身体还在恢复期,便和教会的弟兄姐妹一起投入圣诞节节目的排练和演出。从此,我和我太太便经常参加教会的活动,教会也成了我们第二个家。          到今年四月,我出院已经三年多了,三年的疫情也结束了,在美国定居的女儿邀请我们来美国团聚。她原来住在Suwanee,去年搬到现在的住所。当我们在国内发愁到美国如何找教堂崇拜神时,女儿在电话里告诉我们,小区旁边就有一座华人教堂,走路便可到达。我们高兴极了!到达亚特兰大的那个星期天,我们便早早的前来参加主日崇拜,然后参加了福音茶话会。接下来又参加使徒团契的学习,提前和使徒团契的献诗,并参加了受洗班的系统学习。          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路,所蒙恩典无数,当我在幽暗汹涌的浪潮中挣扎沉浮之际,主耶稣就是一艘航行在黑暗海面的信仰之舟,载我进入那稳妥永恒的港湾。人生有此恩典,心当感恩,当归荣耀于神!所以,我愿意接受洗礼,成为一名基督徒,做神真正的儿子! 作者简介:郑思京

生命的河水

2023年 9月 发表日期: 9/2023 作者:爱平 作者:爱平 小时候生命的河水是老屋后的小河我在清澈的水里欢闹不问 它来自何方 长大后生命的河水是未名的海洋我在平静的湖水挣扎哪里 是我的方向 后来啊生命的河水是蔚蓝的太平洋我在自由的国度奋斗何处 是我的故乡 而现在我来到加略山旁生命的血与水流啊淹没我身,无处躲藏 饱尝这流自伊甸的水我怦然心动这才是我生命河的水啊在我腹中涌流,直到宇宙洪荒 作者简介:爱平

Click to access the login or register cheese Skip to content
x  Powerful Protection for WordPress, from Shield Security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Shield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