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语》- 北堂网刊

搜索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搜索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直到我在神的國裡喝新的那日子
作者:梁天俊长老
日期: 07/10/2024
类别:教义问答
音频朗读:邢剑君 弟兄

筆者年幼時在天主教學校完成小學和中學教育,在彼時也常常旁觀參與各式各樣的彌撒和聖禮,如聖母無原罪瞻禮,所屬修會會祖聖日等。那時完全不明白這些日子記念的目的,更惶論對各項繁瑣儀式背後意義的了解。只知道學生們要在烈日下、在操場上,從早上站立到中午,之後便可領取一瓶免費汽水或冰棒,並觀看精彩的師生足球比賽。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聖誕節的子夜彌撒,其一是因爲崇拜是在深夜舉行,有別于其他在白天的彌撒;另外特別之處是在崇拜中有聖餐(天主教稱之爲領聖體)的儀式,觀看著教徒們排隊到祭壇前,鞠躬後站在神父前面,之後神父會直接把聖餅放進教徒們伸出的舌頭上,另外又會共飲盛在金色杯子裏的葡萄汁。那時雖仍未信主,但在這莊嚴的儀式中,確實感受到一份聖潔的感覺,也對能參與聖餐的信徒們心生羨慕。

聖餐是耶稣基督親自設立的聖禮,在三本對觀福音書中,都記載了耶稣在被賣那一夜的逾越節筵席,也是耶稣受害前與門徒共進的最後的晚餐上,拿起餅和杯,分別代表著他的身體和血,祝謝並命令門徒記念他的行爲(馬太福音二十六章,馬可福音十四章,路加福音二十二章)。後來使徒保羅將聖餐禮稱爲「主的晚餐」,更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教導如何合宜地領受聖餐(林前十壹章)。這顯明聖餐在很早便被初代教會視爲基督徒的核心 儀式。聖餐這樣一個由耶稣基督所設立、又早被基督徒廣泛接納的聖禮,爲何在曆史上卻又産生了許多誤解和歧見呢?

在歷史上,聖餐無論在基督教內或教外,都曾經造成諸多誤解。早期基督徒在聚會中參與聖 餐儀式,將麺包和葡萄酒視爲象征基督的身體和血。然而,外界可能對這種象征性 的意義産生誤解,認爲基督徒在聖餐中實際食用人肉和喝血。加上耶稣曾對猶太人說: 「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約六55-56)更令不明聖餐實際意義的猶太人,産生基督徒在聚會中實際食用人肉和喝血的誤解。甚至在中世紀時期的教會中,信徒們普遍視聖餐爲強大而神秘的儀式, 致使他們害怕參與領聖餐,從而選擇觀看彌撒而不是參與其中。這導致羅馬天主教在十三世紀時,特別明令規定了基督徒應該在每年的複活節期間,特別是在複活節主日,領受聖 餐。目的是強調信徒參與敬拜的重要性,並且幫助基督徒更加深刻地體驗和理解基督救贖的愛。

西方教會(羅馬天主教會)內很早便為聖餐中的餅和杯的性質出現辯論。當神父在聖餐中宣讀「這是我的身體」的時候,關於麵包和葡萄酒發生了什麼變化存在不同爭議,尤其以九世紀Ratramnus和Radbertus就聖餐的意義進行的辯論最具代表性。

Ratramnus 認為聖餐中的麵包和葡萄酒在精神意義上代表耶穌的身體和血。
他的觀點主要基於路加福音22章和哥林多前書11章中的經文,其中耶穌說:“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Ratramnus 的立場強調聖餐作為紀念耶穌的神聖行為,而不是實際的物質轉化。

Radbertus 則持不同立場,認為聖餐中的麵包和葡萄酒實際上成為了耶穌的真實身體和血。
他引用了馬太福音26章和馬可福音14章中的經文,耶穌在那裡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
Radbertus 的立場強調聖餐的實質變化,使麵包和葡萄酒成為耶穌的真實存在。
在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教會普遍同時接受了 Ratramnus 和 Radbertus 的觀點。【註一】

原本在教會中普遍被接受的兩個觀點,在1215年的第四次拉特朗公會議中有所改變。自公元十一世紀開始的多次十字軍東征對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中之一就是頻繁地與穆斯林世界接觸。當歐洲人接觸到能夠閱讀亞里士多德著作的穆斯林學者時,西方也開始重新翻譯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極大地刺激了歐洲的知識發展和神學思考。因此,在十二和十三世紀的學術界中,歐洲都沉浸在一片「重新發現亞里士多德」的思潮中,亞里士多德哲學甚至成為後期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學者應對複雜神學問題時的重要工具。

在這個背景下,Radbertus認為麵包和葡萄酒實際上成為了耶穌的身體和血的論述在會議中佔了上風。亞里士多德區分了一個物體的內在物質(substance)和外在觀(accident),因此羅馬天主教自這次拉特朗會議後相信,在聖餐彌撒中,在奉獻的祈禱時,麵包和酒這些普通物品的內在物質發生了一個超自然的轉變(trans),它們的實質被轉變為基督的身體和血。但同時,它們的外在觀保持不變。因此,當神父宣佈「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時,耶穌就真的在物理上出現了。【註二】這就是後來被稱為「聖餐變體說」(Transubstantiation)的理論,成為天主教的一個核心教義。

另一方面,宗教改革後,新教各宗派基本上都不認同天主教的變體說,但對聖餐的看法也存在一些差異。

  • 共質說(Consubstantiation):路德宗持有這一立場。他們認為在聖餐中,麵包和酒與基督的身體和血聯合。換句話說,基督的身體和血在形式上存在於麵包和酒之中。儘管馬丁路德本人沒有使用“共質說”這個詞彙,但他用一根放入火中的鐵棒來比喻解釋他的觀點:雖然兩者都融合在炙熱的鐵中,但仍然是不同的。
  • 紀念說(Memorialism):瑞士宗教改革者烏利希·慈運理的觀點接近於九世紀的Ratramnus。他認為基督命令我們“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因此,聖餐是純粹的紀念行為,麵包和杯僅僅是象徵,提醒我們基督的身體為我們而捨命流血。現今許多基督教宗派,如浸信會,持有這一觀點。
  • 屬靈同在說(Receptionism):改革宗和長老會的觀點源自約翰·加爾文的教導。他認為基督並不物理上存在於麵包和杯中,而是屬靈上的存在。加爾文說,聖餐是一次“屬靈的筵席,在此筵席中基督證明他自己是生命的餅,我們的靈魂靠此得以滋養,獲得真正不朽的祝福”。聖餐並非基督犧牲的重演,而是信徒救贖的標記。麵包和杯向我們表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這是父神愛的印證,祂甘願為我們的罪犧牲祂的愛子。透過聖餐,信徒與基督建立屬靈上的聯繫,儘管耶穌的肉身並未在麵包和杯中出現。【註三】這個改革宗的觀點被認為介於路德的“共質說”和慈運理的“紀念說”之間,通常稱為“屬靈同在說”。

綜觀聖經中關于聖餐教導的經文,都明確指出主耶稣用流出的血立了新約。而且,這些經文都有同樣的結論,即應許信徒會在神的國裏“喝新的(杯)那日子”。

耶稣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爲多人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妳們,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國裏喝新的那日子。”(可十四24- 25)

“因爲這是我立約的血,爲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但我告訴妳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裏同妳們喝新的那日子。”(太二六28-29)

“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爲妳們流出來的。’”“我告訴妳們,我不再吃這筵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國裏。耶稣接過杯來,祝謝了,說:妳們拿這個,大家分著喝。我告訴妳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等神的國來到。”(路二十二20; 16-18)

“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妳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爲的是記念我。’妳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來。”(林前十壹25-26)

在研讀各種關于聖餐不同觀點的論述時,我發現大部分分歧在于如何看待餅和杯在紀念耶稣基督爲我們的罪舍命流血中的功用。固然我們在領受聖餐時,吃和喝進去的儀式能生動地幫助我們感受到與主的合壹,從而思念祂在十字架上爲我們成就的救恩。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在聖餐中,主耶稣基督與我們立的約,給予我們祂再來的盼望,並成就帶我們進入新天新地的應許。因此,領受聖餐時,除了爲耶稣背負我們的罪被釘死而難過外,更應該委身于基督的盟約,背起十字架跟隨祂,過著榮耀神得勝的生活。懷著歡喜、快樂的心,爲實現基督的國度而努力。因爲天上最完美的新郎,正等待著祂的新娘,就是教會,祂要接我們去新天新地赴羔羊之婚筵。每一次的聖餐,都是壹次羔羊婚筵的預演,使我們能更與主合壹,更委身于基督的盟約,也更盼望基督國度的早日降臨。

Click to access the login or register cheese Skip to content
x  Powerful Protection for WordPress, from Shield Security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Shield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