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语》- 北堂网刊

空巢人再回首

空巢人再回首
作者:邱玲
日期: 06/16/2025
类别:主内生活

儿子上大学后,我回到家面对空巢,心里空落落的。儿子在校园里乐不思蜀,先生带着女儿游览西部国家公园,而我独自一人,像个游魂在家里晃来晃去。工作了二十多年,如今竟成了例行公事,索然无味。

今天是空巢的第三天,午休时,我听意公子讲解宋词 “平平淡淡才是真。”她回忆儿时听大人唱《再回首》,当时不理解,为什么“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

同样喜爱这首歌的我,不禁笑了,又哭了。人心幽幽暗暗,情绪反反复复,年轻人怎能理解?然而,当她讲解欧阳修的《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时,那份离别的情感跨越了年龄的鸿沟,让我有“高山流水”的共鸣——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诗人在别离时举杯祝祷,希望风慢些吹,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伤,赋予自然情感,充满文学的浪漫。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这句诗虽带着苦涩,却道出了超越时空的现实——离别,终究伴随着遗憾。28年前,我在北京机场挥手告别父亲,未曾回头,他至今未能释怀,而我亦抱憾;28年后,我在大学送别儿子,自觉该做的都已做,该说的都已说,该陪伴的也已陪伴。过去一年,我们共打乒乓球、漫步公园、观看喜剧与动作片,一点遗憾也没有。直到回家后,我才想起,他的手机里存着大学校园里的合影,却未曾分享给我。那份微小的遗憾,正是生活的真实。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离别是淡淡的忧伤,但相信明天更美好,才是平淡生活的真谛。欧阳修将文人的“政治使命感”化为“生活使命感”,让我耳目一新,不再向往诗与远方——因为诗意,无处不在,生活也不再苟且。

空巢的第一天,我数次流泪,数次祷告,做什么都提不起劲。虽然口头上说着要将孩子交托给主,但心里仍然不舍。感恩有团契查经,让我暂时忘却离别的忧伤,沉浸在上帝的真理之光中,深思那句难解的经文: “哀哭的,要像不哀哭;快乐的,要像不快乐……因为这世界的样子将要过去了。”(哥林多前书7:30-31 和合本)想到尚未信主的儿子,我再次泪流,低头问天父:“哀哭的,如何能像不哀哭?”

夜晚,我为儿子流泪祷告,忽然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诗——《致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而是生命为自己渴望的儿女。
……
你是发射孩子生命之箭的弓,
弓箭手在无穷之路上
瞄准目标,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好让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父母是弓,孩子是箭。我想到圣经诗篇里的比喻:“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腹中的胎儿是他的赏赐。年轻时所生的儿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诗篇127:3-4 新译本)

古今中外充满智慧的诗篇让我豁然开朗——孩子并不属于我,而是属于天父上帝。他是那弓箭手,拥有无穷的生命大能,对孩子有远超我能力的永恒计划。我只需放手,把孩子交托给上帝,因为他爱飞出去的孩子,也爱留守家中的父母。从永恒的视角来看,我虽空巢,却并不孤单——基督的灵永远与我同在。哀哭有时,快乐有时,相聚有时,离别有时,但这一切终将过去。等到基督再来,我们将永远住在天父的家里,与基督共享永远的爱、荣耀与平安。

当真理之光照亮我的心,我终于释然,重新充满动力。第二天,我听着赞美诗做早操,吃完早餐后在小区散步。我们在这片安宁之地度过二十五载春秋,陪伴儿女成长。我抬头望天,为这平平淡淡的生活默默感恩。在略带凉意的晨风中,我停下脚步,闭上眼睛,倾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似有似无,如泣如诉。忽然,一片枫叶悠悠飘落,绿中透黄,仿佛是天上的信使轻声提醒:五彩斑斓的秋天即将到来!

这是一个新的季节,亦是新的开始。离家的儿女开启人生新篇章,空巢的父母也该转变自己,就像大学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合唱团的祝祷诗歌:“无论生活或学习,愿我们常常寻求真理与光明。” 请允许我以感恩之心、永恒之眼光,改写《再回首》的歌词,送给远行的孩子——

再回首
背影已远走
再回首
泪眼朦胧
留下我的祝福
寒夜温暖你
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
才知道平平淡淡、永永远远是最真
再回首恍然如梦
再回首心依旧
只有那无尽的真理伴着我
但愿那永远的恩典也伴着你!

参考资料: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致孩子

意公子的宋词讲解:“平平淡淡才是真”

Exit mobile version